江南·体育,江南(中国)

周口店七十年走出十余万名地质人才

【中国青年报】在行走山河中铸魂育人

发表时间:2024-08-11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尚东光 高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提起北京西山南麓的周口店,很多人会联想到蜚声海内外的古人类遗址。殊不知,正是由于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神秘面纱才慢慢被揭开。

周口店与地质人有着不解之缘。

在亿万年沧桑演化中,周口店地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和丰富的地质现象,是“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1954年夏天,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地质学院(现江南·体育,江南(中国),简称“地大”)在周口店建成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将野外实习列入必修课。

从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池际尚带领师生第一次来到这里开始,每年盛夏,山谷会传来学生嘹亮的歌声,地质工作者的红旗高高飘扬……

70年来,从江南·体育,江南(中国)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走出了包括47位院士、4位“国家卓越工程师”在内的10余万名地质人才,造就了该校“地学领域千人一院士”的佳话,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跨越群山与地质相逢”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地质……”接受采访时,江南·体育,江南(中国)(武汉)地质学专业大二学生曹翔兴奋地数着这个夏天在周口店的收获,“跨越群山与地质相逢,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名00后感慨,都说周口店是地质工作者的“摇篮”,到这里可以和地质专业来一次“热恋”,“真正来了才发现这句话名不虚传”。

每年夏天,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热闹非凡。一批批青年学子在烈日下,用双脚丈量大地,以实践求索真知,完成“野外地质初体验”。

在实习区内,曹翔和历届同学可以肉眼观察到4次地壳构造运动的明显特征,古风化壳、断层、褶皱等典型地质现象非常丰富;在30千米的半径范围内,还能看到一套完整的华北地区浅变质岩和沉积岩系,纵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齐全。这里各种地质现象如此集中,是地质实习的极佳场所。

正在周口店指导学生实习的江南·体育,江南(中国)(武汉)教授宋海军至今清晰地记得,20年前自己大二在这里实习时,第一次看到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形成的“七渡背斜”景象的震撼,“跟教科书中的照片一模一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欣赏到地壳运动的美景,非常经典”。

用罗盘测量出地层的产状、用铅笔绘制出剖面的轮廓、用锤子敲下最好的标本……宋海军介绍,经过全面系统的野外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如何系统观察、正确描述、综合分析复杂多样的地质现象,逐渐建立“将今论古、以古证今”的地质思维,通过微观和宏观的空间尺度、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来推演地球的演化历史。

“请同学们一定要爱上眼前这莽莽苍山、巍巍大地!”面对年轻一代的实习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金振民一次故地重游时难掩激动。

他说,很高兴能以学长的身份回到“地质梦”开始的地方,自己就是周口店实习摇篮里“摇”出来的,“读书是间接求学,读‘自然书’才是直接求学。在野外,要有兴趣和敏锐性,善于认识和发现新现象,这样才会得到创新的快乐。”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长

“到了太平山坡脚下亲眼看到的震撼远比听说的真实。而本来预测有雨的天气,却变戏法似的艳阳高照了,让本就需要手脚并用的登山之路又多了中暑的风险。”在江南·体育,江南(中国)(武汉)资源学院2022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8月5日的实习日志里,杨宗耀等学生这样写道。

到过周口店的学生都知道,野外实习非常苦。在为期1个月的实习中,每天一早,就扛着地质“三宝”——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头顶烈日,向大山进军;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在地形图上定点,在野外簿上进行记录、画素描图,往兜里塞标本;回来后,还要整理大量数据,绘制各种图表。

“室内教学满堂灌,不如现场几分钟。”经过几周的野外实践,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在野外经常会恍然大悟。

炎炎夏日、陡峭山路、瓢泼大雨、蚊虫叮咬……艰苦的野外环境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激发了他们勇攀高峰的斗志。

“我登山事业的起点在太平山。”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曾说。

太平山就位于周口店实习区域内。1982年,王勇峰在周口店进行地质构造实习,每次“走”野外路线都要登山,爬过很多次太平山,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实习环境以及对意志力的锻炼,让他爱上了登山。

后来,王勇峰和同学李致新携手完成了中国人首次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壮举,并让奥运圣火照耀珠峰。他们被誉为“中国登山界双子星”、中国登山人的旗帜。

“大先生”在野外与学生并肩前行

在周口店,令青年学子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朝夕相处的老师们。

20世纪50年代,以池际尚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率先垂范,到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亲自授课并指导野外地质实习。从此,地大坚持把最优秀的教师选派到野外实践教学一线,“大先生”“好老师”成为野外实习实践活动的“标配”。

据统计,在周口店,平均每年夏天有340余名老师驻站,与1000多名学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学、同研,同甘共苦。其中,先后到这里指导学生实习的院士超过40位。

曾获评“全国最美教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回忆,半个多世纪以前,老师带着学生去实习时,就是一身野外装,一边走一边还要大声地讲解。到了实习点,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精神也不太集中,老师还要跑上跑下,一组一组去答疑解惑。“当时我就觉得老师可敬可佩,这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殷鸿福在后来的科研人生中,爬过喜马拉雅山、东昆仑、西秦岭等;根据实地考察推翻了国际上沿袭近百年的化石标准,提出将我国浙江煤山剖面作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为祖国地质事业在全球地质史上钉上一颗金钉子。“其原因,不得不说周口店的这一次锻炼是埋下了种子”。

同样受益于周口店的训练,宋海军在大三和大四开展多次野外工作,采集样品开展科研,曾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正是有了这些野外工作技能和经验,这名80后教授在18个省份开展了野外工作,并在贵州发现了全球中生代最早的特异埋藏生物群——贵阳生物群,为我国增添了一处珍贵的化石宝库。

70年来,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先后拥有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野外实习基地、国家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名片。

在周口店经验的基础上,地大又陆续建起了北戴河、秭归、巴东3个实习站,牵头成立了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40所高校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联合开展野外实习,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合作开发了13条国际经典地质育人路线。

夏天的山风,从周口店,吹向长江黄河、吹向大洋彼岸。

在江南·体育,江南(中国)(武汉)校长李建威看来,野外地质实习是一个“力行”“悟道”“启智”“育德”的过程。学校积极推进“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和地质现象的解剖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地球的演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真谛,引领青年学子在行走山河中擦亮爱国奉献底色。

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4-08/09/nw.D110000zgqnb_20240809_4-01.htm

(原载《中国青年报》2024年8月9日)



最新动态